本站试运行中,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,请发信到qiushan@taolang.club;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,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。
知道了祭祀志(封禅书),是史书中介绍祭祀制度和祭祀事件的志书体例,史记、汉书、后汉书、元史等史书有祭祀志。
在商、周时代,贵族有一套非常复杂且等级森严的祭祀制度,垄断与神灵沟通的权力。只有王才有权力与资源召集宗室、铸造礼器,所以祭祀也可以被用来展示王统治的合法性。张光直在他的著作《美术、神话与祭祀》中认为,古代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威正是来自于祭祀。仪式发展为维系国家运作的法律,举办祭祀的祠堂同时也是处理政事、调解和审判的殿堂。即使后来封建制度瓦解,新的统治者——皇帝依然会举行祭祀。
商代祭祀的对象有自然万物和王室的祖先。 万物崇拜方面,商代可能已经出现至高神的概念。与其他农业文明不同,商代很少祭祀太阳或月亮,而更重视河神,会将祭品丢入河中淹死或埋在河岸。至于祖先崇拜,王室相信祖先能够影响天气、战争结果和作物收成,进而威胁国家存亡,所以会祭祀祖先、在丰收或打胜仗时举行感恩祭。假如王室成员关系不合、不遵守仪式规范、触犯禁忌或社会腐败时,可能会触怒祖先而导致天灾人祸,王室成员生病也会被视为祖先的惩罚。王室还相信王朝的创立者商汤死后会继续关注国家,所以商汤经常成为祭祀的焦点。
祭祀是商王的主要职责(商王可能掌控了一群专业的祭司,或者他自己就是一名萨满),因此商王会发动战争、举办狩猎,以取得祭祀所需要的资源。祭祀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华夏文明早期的生产活动,商代许多文明成果都与祭祀有关,如甲骨文、礼器等。
周朝的祭祀规格由高而低为太牢、少牢、特牲、特豕、特豚、鱼、腊、豆等。太牢礼原本只有天子可以使用,但自从汉高祖以太牢之礼祭孔子之后,现代的祭孔大典也会使用太牢礼。
春秋战国时,诸子百家几乎都反对人祭。儒家支持恢复周朝的祭祀制度(不包含人祭),在儒家经典(如礼记)中有详细的研究与记载,但目的由安抚鬼神转化为教化人民与维护社会秩序。墨家反对祭祀,因为他们认为祭祀非常浪费社会资源。